2012/10/1 8:47:00 浏览:768 来源:上海家教网
素材是为了达到特定的写作目的而选用的材料。由于受各种现实因素的制约,素材的选取和运用已成为严重制约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瓶颈。综观2010年高考作文,一些优秀的考场作文在素材的选用上,或关注自然,或思考人生,或探求哲理,或着眼自我,使得整篇文章视野开阔,内容充实,立意大气。然而,也有一些考场作文在素材的选用上,或视野狭窄,或材料单一,或素材陈旧,以致影响了作文的得分.
如何灵活运用作文素材呢?
一、叙、议、描、抒,平中见新
运用叙述、议论、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叙述事例,会使文章的语言充满感染力,并引发共鸣,进而让作文脱颖而出。例如:
当飞雪和阴霾在东升西落的日月轮回中湮没成已逝的沧桑时,他将自己执著的追求铺垫成生命的征程。当封建独裁用狰狞的面孔笼罩整个天空时,一切都沉寂了,如死潭般压抑。在所有迷茫中,他依然清醒着,牢狱之苦让他忍受了万般折磨,铁链鞭挞着他身躯的每一个地方,枷锁死死地裹缠着他的自由。然而,他始终坚信:有希望的地方痛苦也会成为快乐,有梦想在的地方,地狱也会成为天堂!他拖着残躯,踏着铁鞋在荆棘中努力寻求,终于让“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,成一家之言”的《史记》横空出世。他笑了,他用行动揭开了历史虚伪的面纱,让真相在笔端流出华彩!
逆境中,司马迁端正心态,呐喊出了历史的强音!
司马迁的人生是学生常写的事例,虽然很陈旧,但这位学生考试时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来写,却使司马迁这一常例变得感情细腻,拨动了阅卷者的心弦,因而得了高分。
二、正反对比,丰富内容
引用正反相衬的典型事例进行对比论证,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,深化文章的主题。因为,如果文章通篇都在写两个同一类型的事例,会使文章很单一,很枯燥,毫无新意可言。例如:
再创辉煌,终成神话
2010年,一部《阿凡达》不仅创造了25亿美元的票房奇迹,还征服了全世界??不仅深刻地改变着美国,在全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。它的导演卡梅隆,正是十二年前以一部《泰坦尼克号》轰动全世界的人。如今,他又一次创造了奇迹。《泰坦尼克号》获得巨大成功后,卡梅隆并没有“归隐田园”;相反,他以十二年的时间积蓄力量,从而实现了一个更大的超越。接受媒体采访时,卡梅隆表示:他热爱导演这一职业,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将以更多的精力致力于电影事业。在卡梅隆面前,那些取得成功后便“默默无闻”的人的确已经黯然失色。卡梅隆跳出辉煌,再创辉煌,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我们诠释了勇攀高峰的人生信念。
乐于安逸,归于平庸
他曾经受到无数人崇拜,也曾经被称为“发明界的传奇人物”。他的很多发明深刻地改变着整个世界。早年的他风光无限,看着家家户户通明的房屋,看着路上车水马龙般的车子,他常常会心地笑。因为,那里面都有他的成果。然而,醉心于自己成就的爱迪生,后期再也没有发明一件东西。有人说,他老了,该享晚年了。可我要说的是,难道他能因为成就卓然就骄傲自恃与一步不前吗?成功的人若沉迷于享受生活,生活就会日渐平庸。
这位学生正是因为运用正反事例论证了“在成绩面前,不能止步,要勇攀高峰”这一主题,而且正反事例都很典型新颖且有说服力,所以才因分析事理透彻而拿到了高分。
三、详略得当,层次分明
引用事例时,“陌生”的典型事例详写会给人新鲜之感,将常见的几个事例放在一起略写并形成排比会增强文章的情感表达,详略结合则会使文章内容层次分明,给人赏心悦目之感。例如:
我曾惊异于盲女吴晶晶的勇气。自幼与光明无缘的她,在本是艰难之际又遭父亲抛弃。从此,她开始了不平凡的征程:学盲文并攻读于南京外国语大学特招班。在一次次打击与失败中,她凭借自己的毅力成为了那里的佼佼者。后来,美国6所名校都给她发了录取通知书。她只是一个盲女,竟然创造了令人叹服的奇迹。是昔日失败中的奋起成就了她今日的辉煌!
我也欣赏李白“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”的豁达;我也佩服爱迪生在失败一千多次后的不放弃;我更赞叹灾区人民受灾后能强忍悲恸,重建家园。
受挫中勇敢面对,人生定会柳暗花明!
以上文字详略结合,举例很有层次,使文章表现出了跌宕起伏的变化,如果一直详写两三个类似的事例,则会单一刻板,毫无新鲜之感。
四、设置悬念,吸引读者
事例论证可以采用第三人称的方式叙述,直到最后才表明人物的身份。这样做会吸引阅卷老师读下去,进而获得加分的机会。例如:
他,5岁丧父,14岁辍学;16岁时,他谎报年龄参了军,但无功而返;18岁时,他娶的媳妇变卖他的家产后逃跑。他,经营过轮胎,卖过保险,干过摆渡,当过饭店伙计……人过中年,他仍一无所获。65岁,他用自己人生的第一份保险金??105美元,创办了自己的事业。88岁,他所创办的肯德基已享誉世界。
他就是??哈伦德?山德士,肯德基的创始人!
这是一位学生在考试时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叙述的事例。用这样的方法叙述事例,使他的作文出现了与众不同的亮点,因而获得了高分。
(编者按:高中生作文素材选择的重要性,并把其运用我们的作文中。)